中关村可信计算产业联盟订阅号

 

敬请关注

倪光南:我国网信领域要加强“自主可控”

首页    专家观点    倪光南:我国网信领域要加强“自主可控”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中国,移动支付等新应用得到极大的普及,甚至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全球瞩目。中国网信领域的发展机会是否来了?突破口在哪里?“短板”又有哪些?该如何取长补短?带着这些问题,在由网龙网络公司主办的“中国大数据教育应用论坛暨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中国信息界》记者采访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数据应用研究会副理事长兼专家委主任、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联席院长倪光南。倪光南是中国信息界泰斗级的人物,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为转化科技成果,创办了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他出任总工,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创造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计算所公司也于1989年11月改名为联想集团公司。此后他担任公司董事兼总工,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确立了公司的主营业务,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家特殊津贴、亿利达科技奖;1992年获中科院重奖;1994年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都在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而奋斗,是中国信息产业界的良知。希望通过对他的采访,为我国网信领域的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信息界》:十八大以来,大数据一直是发展热点,新时代,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此您怎么看?

 

  倪光南:我国大数据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对大数据的重视,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超大的应用市场,近些年,我国大数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应用方面也确实做得比较好,但在基础研究方面仍很薄弱,不能说我国大数据“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大数据“应用”在世界上是走得靠前的。

 

  随着我国大数据的应用的发展,我国大数据产业已经走过了最初偏重机房、服务器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进入了深入研究及应用的发展阶段。目前,大数据已经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众多企业和人才涌入,并产生了很多优秀企业、优秀案例。比如这次“中国大数据教育应用论坛”的主办方网龙网络公司,之前的主业是游戏,但近些年在运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教育领域应用方面发展得也很好。另外,在人才方面,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大学都增设了大数据相关专业,为大数据产业培养了众多人才。

 

  当然,现阶段,大数据产业发展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在我国传统产业信息化中,信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再次出现在大数据产业上。我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的起步时间相较于传统产业和成熟的信息技术来说,差距较小,因此,当前在国家特别重视大数据发展的时期,应抓住机遇,将大数据相关的核心技术及软硬件都抓在“自己手里”。但是,大数据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还是会基于过去发展成熟的信息核心技术和软硬件,因此,我国大数据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对此,我们更需要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中做出努力,予以突破。

 

  目前,我国发展大数据的优势是有强大的应用支撑。比如,电商、社交、移动支付、搜索、网约车……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用户,这些都为运用大数据提供了强大的应用支撑。我们要善于在大数据应用中提升我国的技术。只要善于扬长避短,坚持自主创新,我国完全有可能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某个部分首先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另外,大数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是基础性的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如果大数据的安全出现问题,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发展大数据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在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应用时要同时解决大数据安全问题。当然,解决大数据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所以我们强调大数据使用的软硬件要安全可控。

 

  《中国信息界》:近年来,中国网信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取到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很多挑战,比如“中兴事件”、华为5G在一些国家受阻等,对此,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网信领域的发展态势?

 

  倪光南:我国网信领域整体技术和产业水平已居世界第二,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目前,在全球前10家市值最大的ICT企业中,美国占6家,中国3家(华为、阿里、腾讯,华为虽然未上市,但估值能进前10),韩国1家。这个排行榜客观地反映了在网信领域,世界技术和产业的整体格局是:美国第一,中国第二,韩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第三。

 

  应该说,当前形势对中国发展核心技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通过“引进”获得核心技术越来越难。比如“中兴事件”就充分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事实上,“中兴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美国一直试图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此,美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以国家安全名义,严格限制中国公司并购美国高新技术企业;限制中美进行科技交流。阻止中国科技人员访美,收紧中国工程和科技类学生的签证等;加强出口管理体系。把44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实行严格管控;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征收惩罚性的关税等。

 

  但另一方面,当国外核心技术难以获得的时候,我国国产核心技术也更易进入市场,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面对挑战,我国网信领域应当分析本领域的情况,找出 “短板”,制订相应对策,增强抗风险能力。

 

  《中国信息界》:那么,在您看来,我国网信领域有哪些致命的“短板”?我们该如何弥补这些“短板”?

 

  倪光南:目前,我国网信领域的“短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芯片。目前,我国芯片产业链的各环节很不平衡。这表现在:芯片设计水平不差,但芯片生产水平较差,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中芯国际(SMIC)在世界同类企业中排行第5;集成电路生产装备国产化比率不到20%;材料依赖进口,如光刻胶全部依赖进口,其他许多材料也严重依赖进口;设计工具(EDA)完全依赖进口……

 

  目前,为了解决芯片“短板”问题,国家通过IC基金大力支持,第一期1400亿元,第二期大约可达2000-3000亿元,社会各界纷纷介入,可望在10年以后补齐这一“短板”。

 

  二是基础软件。基础软件主要指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桌面、手机等),还有大型工业软件(包括CAE、CAD、CAM等)。这些软件规模大,垄断性强,开发周期长。中国在这方面的市场基本上被外国所垄断,不仅在经济上需付出很大代价,而且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

 

  应当看到,基础软件“短板”的危害不亚于芯片,中国历来有“重硬轻软”的倾向,例如目前几乎还没有类似“IC基金”那样的“软件基金”用来支持发展软件。尽管软件所需的资金投入比芯片小,但基础软件仍需较大投入,希望有关方面予以重视,及时补齐软件“短板”。

 

  三是网络协议。IP协议和基于IP协议的IP互联网垄断整个网络行业,根服务器、域名解析等网络核心资源掌握在美国手中。而现代社会的各方面——政治、经济、军事等日益严重依赖网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目前,国家和各级部门对芯片和操作系统安全有所重视,网络协议安全也应该引起关注。中国急需发展能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的自主创新网络协议,以解决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一最大的安全隐患。

 

  虽然我国网信领域存在这些“短板”,但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抓住机遇,坚持自主创新。

 

  《中国信息界》:谈到坚持自主创新,一直以来,您都在积极倡导推进我国网信领域的国产自主可控替代,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可控?又要如何实现自主可控替代呢?

 

  倪光南: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系列讲话中要求:“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这是当前网信领域的一个重大任务。

 

  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可控?因为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网络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不但像传统安全一样要求有“安全性”, 而且还要求有网络安全特有的“可控性”,自主可控就属于“可控性”。

 

  自主可控的技术不等于技术安全,但不自主可控的技术一定不安全,应当将自主可控作为达到技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必要条件。过去我们对自主可控没有制度保证,出现“中兴事件”就是一个教训。

 

  为了客观地、科学地评估自主可控程度,有关部门提出了实行多维度测评的要求,即除了以往已经实施的“质量测评”和“安全测评”外,再增加了“自主可控测评”。自主可控测评是对产品/服务/系统的自主可控性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可以是针对CPU、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产品,也可以是针对其他软硬件或服务,甚至也可能是针对一个信息系统或一项信息基础设施。

 

  谈到如何实现自主可控替代,实践表明,在网信领域,一项核心技术能否存活,往往不取决于性价比,而取决于其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实际上,新进入市场的国产核心技术、国产软硬件只有具备对垄断者的替代能力,才能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不能替代就根本进不了市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国产核心技术、国产软硬件对原先市场垄断者的替代将是中国网信领域的“新常态”。

 

  在这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实现国产自主可控替代的榜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逐步替代GPS系统。目前GPS 提供的是10米定位精度,而北斗通过创新的差分信号广播技术,将能达到分米级以上的精度。据报道,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三大地测量队在成都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共生调频数据广播导航增强技术,在平均车速为每小时110公里、最高车速为每小时140公里的情况下,北斗接收机实时水平定位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中国未来的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应用都会主要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表明国产自主可控替代不一定是“落后替代先进”,而可能是“先进替代落后”。

 

  除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替代GPS外,我国网信领域还在进行一些重要的替代,比如国产桌面计算机技术体系替代Wintel,国产数据库服务器替代“IOE”,自主协议网络替代IP互联网,国产ERP替代SAP ERP,国产工控实时操作系统替代VxWorks等。

 

  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网信核心技术是否有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的支持往往比性价比更重要。为此,培养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应在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必须重视市场化引导。此外,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的阻力往往来自于非技术方面,当前国际形势有利于加速推进替代工作,所以,我们要善于将举国体制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本文选自《中国信息界》杂志第331期,欢迎订阅!

2019年7月4日 13:39
浏览量:0
收藏